对于旅游景区而言,由于饱受旷日持久的疫情之害,没有哪一家景区不对市场复苏朝思夜盼、祈祷尽早否极泰来。但理性的做法是不急不躁、顺势而为,按照旅游市场恢复的节奏去应对,争取事半功倍;若操之过急,毛手毛脚,啥都想争先,到头来未必就有好结果。当前,旅游景区在思考应对旅游市场复苏时,应加强对下列问题的思考和把握:
--最现实的客源有哪些?
这是对应性做好准备、迎接市场复苏的前提。现阶段,游客最需要的是什么,又能够做到什么?从一些地方和旅游企业的动作看,似乎已经想到吸引来浩浩荡荡的团队旅游者,并为此又祭出惯用的“老法器”,以减免景区门票为诱饵,仅凭这一点就能驱动游客出行的脚步吗?从眼下疫情防控形势看,很多地方还在倡导“非必要不出行”,强调回来前必须提前报备,这种局面对于相当多的在职人员、学生家长,是不大可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,多数人所做的是较为稳妥的选择,就在本行政区域内就地旅游。那么,谁敢“妹妹你大胆地向前走”?恐怕只有退休者、自由职业者等很少一部分人。因此,现阶段立足本省本地客源市场是较为实际的,引入跨省游客源只能作为努力争取的目标。
--游客最需要的是什么?
这是考虑市场复苏时必须弄清楚的。游客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疫情磨难以后,最需要的通过旅游透气散心、振作精神,无论是选择观光,还是休闲度假,这一点是共性要求。在疫情影响尚未消除之时,相对于以往的其它时段,游客期望的满意度将更加明显;而从市场现实来看,这与企业经营者急于赚钱的心态形成很大反差,也与历经长期疫情折腾后的服务质量可能有所落差。如何避免这种反差变为现实中的错位,就有赖于主管机构的市场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督,也需要企业自觉维护自身形象和声誉,不能够“萝卜快了不洗泥”,不能够市场旺销了就缺斤短两。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忧,在旅游市场复苏的这个阶段,很可能也是旅游投诉高发的时段,既有疫后服务质量下滑的客观原因,也有主客之间追求的较大落差,对此有关方面应该加以提前预警。
--该如何针对性地配置旅游产品?
现在无论是景区门票减让的促销,还是旅游最高当局出台的“熔断机制”,首当其冲的都是观光游团队,这在现实需求市场中只是一个门类而已。长期以来,业内研讨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,共识性的认识就是观光游将不再主要,铆定了旅游景区未必是可取的。清明、端午前后全国各地出现的露营热、微旅游、微度假,透出的也恰恰是“非景点”旅游。因此,从供给侧的角度考虑游客需求,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,除了观光游览,还应有休闲度假、参与体验,以及更多新颖的玩法。期望尽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旅游水平,这是很多地方的共识和期望,但仅靠旅游团队是做不到的;仅靠传统的“纯旅游者”也做不到;还必须最大化的满足“大旅游”概念下的各类市场需求,包括诸多的公务、商务活动。这对经济发达地区、旅游重点县市尤其如此,只有各行各业全面的复工达产,恢复举办各类展会、文旅活动,才能发展起来这种“大旅游”,而这又将涉及疫情防控的尺度,包括层层加码的消除,否则市场复苏就肯定顺畅不了。
全国免费服务热线
400-850-1230
扫一扫添加微信
微信号:17873333331